读《网络传播学概论》有感 :)

读《网络传播学概论》有感(假)

不成熟的、满是情绪的表白信(真)

2018/6

2015年,网红张大奕在自己的年末总结视频里说,加油,2016是属于张大奕的。但是,众所周知,2016不是属于张大奕的,2016属于papi酱。

网红一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我的认知中是网络歌手红了。范围很狭窄,也仅仅表示一种状态。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网红从内涵到兴起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甚至我以为的网络歌手因为唱得好脱颖而出,成为“巨巨”是粉丝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粉丝选择本身就是社会机制铺好的路。

我第一次在网络上接触到撕逼是高一,当时非常单纯,在贴吧看到有人发喜欢的大大的黑历史,好奇去看,越看越着急,真的吗,怎么会,是不是真的啊。在黑历史和粉丝的反驳中看了一个下午,难过了整整两天,身心受到巨大冲击。

从那以后我对扒黑历史和撕逼这种事情敬而远之,不站队不骂人。我用微博比较早,但当时纯属是为了看喜欢的网络歌手的动态而使用微博,当时的微博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有创作力的人。

可能是我当时年纪比较小,没有注意到微博的社交特点,只用来作为接受特定个人信息的通道,所以当时我的首页基本都是小有感谢名气的原创歌手的一些“创作相关”。当初关注的人我基本都还关注着,但6年过去了,我感受到的尽是物是人非。因为微博的内容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日常化。而我最终取关的人,无外乎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发自拍太多。第二,刷屏。

学术一点来说就是:

1.打破了我所接受的匿名习惯。这个和早期的互联网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互联网十分注重匿名性。其实我入圈的时候大概已经踩在匿名时代的尾端了,圈子的范围已经在迅速扩大,平台也在迅速扩展,但当时的我肯定注意不到。我所接触的信息是从贴吧传下来的,观察到的粉丝行为都是贴吧那一派。

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第一,我曾经花了一整个周末在贴吧扒河图的照片,但我扒遍贴吧,只找到了墨村四周年的时候官方录的一小段视频,看到了河图一个带着大墨镜的身影。而贴吧姐姐们的说法都是,图图没有爆过照的,网上放的不要信。

第二个是,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研究kenn王爷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没错,初中不知道ps到底多强大的我无意看到王爷的cos照惊呆了,因为佐助的造型和功夫熊猫沈王爷的造型路转粉。偶然看到有人说他是女孩子世界观震得粉碎,查了百度百科显示性别男,心想百度都这么说了怎么会有人说是女孩子?这么帅怎么可能是女孩子?

正是因为这件事,我第一次知道了现在所说的维基经济。就是百度百科这类东西,它并不就是“官方认证”,这些词条也是网民建设的,可修改可补充也会有错误。于是我查询了王爷词条中性别栏的修改记录,看着整整4页的修改记录我惊呆了,性别一共两种,他一个人修改记录有四页……

所以从我接触这个圈子开始,当时的这些有名气的网络歌手对自己的真实信息是有很强的保护意识的。

其次,当时的粉丝对于隔着屏幕爱你,不看脸听声音就爱你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认可偶像的信息隐藏并且约定俗成的维护偶像不想泄露的信息。

经历了2016papi酱年,网红从一种文化概念成功走向经济概念。以我自己来说,我对网红这个词的看法经历了从褒义走向贬义再趋于中性的的转变。褒义阶段是网红这个词刚出来的时候,网络红人代表在网络上有名气的,可能是因为原创作品可能是因为颜值。贬义阶段是网红井喷式爆发的时期,各类以奇葩,整容等出名的网红层出不穷,又辣眼睛又匪夷所思。回归中性则主要是现在,网红经济的日益发展。

总得来看,可以用场景融合来解释这种印象变化。媒介增加了网红群体的曝光度,也被迫显示出网红经济的一些“后台场景”,比如个体爆料的“网红培养模式”和在“网红撕逼”中暴露的一些公关方式等等。看得多了就见怪不怪了,所以在网红井喷式爆发增长后对这种群体的负面印象淡化了。

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漫展上。我个人是把古风圈分成两代的,一代是入圈早,凭借业余兴趣进行创作并因此聚集在一起的早期大大们,主要阵地是5sing。二代是入圈时间比较近,凭借翻唱迅速累计人气然后逐渐开始原创的小哥哥们,主要阵地是b站。

曾经,一代大大们随便发个没图的微博都够我开心好几天,第一次看老妖发自拍的时候简直是粉丝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天。15年的春节,老妖为春晚配了一天几句话的录音,当时为了这看起来十分微不足道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粉丝简直提前过年。

二代小哥哥们在火起来之后最初主要也是微博互动。当时最喜欢kb,我还记得kb第一次爆照的时候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带了口罩的,但也让粉丝开心了很久。但是很快就看到kb会去参加某漫展的通知,最初的时候是新奇的,也很激动,毕竟以前的大大从来都不会现身。

再往后,就出现了满汉全席,公开yy选拔,出作品,积累粉丝,参加漫展几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线。不过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怎么关注新起的小哥哥们了,所以也不清楚满汉是爱好者形成的小社团还是有商业操作了。

2.不符合我个人对微博信息的定义。我最早关注的人就三个,歌手河图,词作楼姐,画手伊吹。河图的日常是今天喝酒不写歌或者今天写歌软件崩了没存,楼姐的日常是被河图喷歌词里又写了很多nl开头的字,伊吹的日常是每天一张完成度很高的板绘。这样给我建立的认识就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对歌手来说歌曲的灵感或者进度对其粉丝来说是有价值的,画手的练习和新笔刷尝试对其粉丝来说是有营养的。尤其是伊吹,喜欢剑网三,所以每天一张高完成度的剑三同人,导致我后来不能接受画手的微博每天发吃喝玩乐不发作品,或者一张画截成很多片发四五次。但是现在的微博,更私人化的自我记录增加了,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大的削弱了。大部分以前觉得藏的很深的大大们的微博也有很多个日常照片和自拍了。

从漫展到国风演唱会,大家都越来越习惯这种可以露脸的,有机会真人互动的模式。而我曾经因为这种情况感到很不适应,我很执着的坚持着从声音去听一个人。虽然我很高兴声音好听的人长得也很好看,但是如果长得好看的歌手总是发自拍会让我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

网络人际交往在任何时候都是有表演性的,但是唱歌的小哥哥引得粉丝都在捧他的颜值会让我觉得这种形象表演太刻意而明显了,所以我取关了X某某。

但是现在想想这其实是web2.0时代互联网从虚拟世界到虚拟与现实融合世界的过程。上周六郭老师也讲到了这个,我才真的意识到,即使同是互联网时代,现在的环境和早前已经很不一样了。以前下了线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而现在线上线下在很多时候都是对接的,网上展示的人格和真实的人格越来越统一,而我还在顽固的坚持旧的规则。所以东篱是我的虚拟现实融合来临前最后留在心头的朱砂痣。

不仅是因为他在我最喜欢他的年纪淡出了,更多是因为他的做派完全符合我的习惯。

我有一段时间总在想,现在的圈子变化这么大,东篱会不会觉得既然已经物是人非,那干脆就停在过往里。我很想很想听他继续给我们唱歌,又很害怕他要经历莫名其妙的的被扒和撕逼,因为他如果回来那肯定是要涨粉的(我保证)。看名字就知道,他就想做红尘里的逍遥客,逼他肯定就隐了。

所以有的时候也觉得,这样便很好了。

“我曾瞧过深海里并不

及你温柔的鲸落

我早已见过漫天星辰

眼中它们却如云烟过客

我想你终将会成为

成为笔下最壮阔的

锦绣山河

——《不遇》东篱生贺。”

喊寒对我来说是和东篱“同时代”的人,也是一样如风的少年。


评论 ( 1 )
热度 ( 23 )

© 三酉川 | Powered by LOFTER